红木屏风的起源和发展
发布时间:
2019-07-02
红木屏风在古时建筑物内部用来挡风用的家具,屏风最早是专门设计于皇帝宝座后面,称为“斧钺”。经过漫长的发展,屏风普及到民间,走进了寻常百姓家,成了古人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,起到分隔、屏蔽、美化、挡风、协调等作用,它融实用性、欣赏性于一体。
风水学理论认为,客厅屏风是从室外进入客厅的必经之路,是进入客厅的缓冲区。它让进入者静气敛神,同时也是引气入室的必经之道。客厅的屏风除了有防泄、挡煞的风水作用之外,并且还有家居装饰上的美化作用,因此它设置的好坏,可直接影响住宅内主人的运气。
红木屏风工艺精湛,风格各异,能把山水花鸟、飞禽走兽、民俗风情、神州传说、金石墨宝、男女人物等图案鬼斧神工般移植在屏风上。古人之所以对屏风情有独钟。除了屏风的工艺雕刻精美之外,还因为赋予了屏风特殊的文化内涵。
古人制作屏风这种家具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,当时称为“邸”或“扆”。“邸”通常是指设在天子座后的屏风,显示天子的“九五”之尊;而“扆”指的是设在户牗之间的屏风。只有王公贵族宫室之内才能使用,是权力、地位的象征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屏风的品种不断丰富,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。到了汉唐时期,大户人家多用屏风,尤其是厅堂几乎必设屏风。屏风的作用也由挡风、遮蔽的功能演变为绚丽多彩的装饰艺术品。
到了明清时期,更是把屏风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。特别要强调的是,此时红木类屏风应运而生,异军突起。从材料运用方面讲,主要有两大类。一是通体全部由紫檀、黄花梨、酸枝木等组成的木雕红木屏风,木雕技法集深浅浮雕、镂雕、圆雕之大成。二是以红木为边框,屏面为髹漆雕画。屏风的品类和数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丰富起来。据记载,明代大奸臣严蒿的抄家物资中大小各式屏风竟有389件之多。《红楼梦》中也多处描写各种形制、材质和工艺的屏风。如描写贾母八十一寿,贾母因问道:“前儿这些人家送礼来的共有几家有围屏?”凤姐儿道:“共有十六家有围屏,一面是泥金‘百寿图’的。”
屏风的种类
明清时期,屏风不仅是实用家具,更是室内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了。明清时期的屏风,主要有座屏、曲屏、插屏和挂屏几种形式。
1、座屏:座屏也称“八达马”屏风,即带“八”字形底座的屏风。多由单数组成,最少三扇,最多九扇。通常正中一扇较高,其余依次向两边递减。这类屏风在皇宫都设在各宫正殿明间,前设宝座、香几、宫扇、甪端等,组成一套庄严的陈设。在屏风类中,它的等级名分最高。在宫廷里,它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,在王公府第,它是王位等级名分的象征。
2、曲屏:曲屏是一种可折叠的屏风,也叫软屏风、围屏、折屏。它与硬屏风不同的是不用底座,且由双数组成,最少两扇或四扇,最多可达数十扇。每扇屏风之间用锦交叉连接,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屏风可以向两个方向折叠360度,因此使用时比较灵活,多用于临时性陈设。
3、插屏:插屏一般都是独扇,形体有大有小,差异很大。大者高3米有余,小者只有20厘米。大者多设在室内当门之处,根据房间和门户的大小,来确定插屏的高度。小插屏主要陈设在桌案上,用于观赏,也可称为砚屏、台屏或者桌屏。
4、挂屏:挂屏为明末才开始出现的一种挂在墙上作装饰用的屏牌,一般成对或成套出现,如梅兰竹菊、琴棋书画等。清朝挂屏多代替画轴在墙壁上悬挂,已完全脱离实用家具范畴,成为纯装饰性的品类了,其中四扇一组称四扇屏,八扇一组称八扇屏,也有中间挂一中堂,两边各挂一扇对联的。挂屏作为室内陈设之一,雍正、乾隆两朝风行一时,当时皇帝和后妃们的寝宫内,几乎处处可见。
温馨提示:因屏幕大小分辨率的原因字体内容显示不全,您可以按着ctrl不松手,按鼠标上的滚动轴可以调整大小
上一页
上一页
相关新闻